有一些薛定鄂的好处。
往最好的方向讲,公司上市时,持有期权的员工可以在解禁之后通过出售股票来挣一波。很多媒体都在宣扬这类一夜暴富的例子。但现实中的坑是非常非常多的。以我了解的互联网公司为例。
首先,不是每个员工都有期权的。互联网公司早年全员期权的时代早就过去了。在新一代的互联网公司,但凡有点上市预期的,入职时员工大半是没有期权的。如果上市预期较为明确,则入职时能拿到期权的员工低于20%。问题标签里有应届生求职,那么可以明确的说,应届生不可能拿到期权。互联网圈较为常见的是折合阿里巴巴P7级别的,才开始有期权。现实中比P7还低的也偶尔有员工能拿到期权,比如入职足够早,或者获得过公司级别的优秀员工之类的。入职时如果没有明确的期权协议,那就别指望了,后续授予的概率很低。即便是内部凤毛麟角的升职到P7,也不会拿到入职时相当于P7的期权,甚至升职都不给期权。
第二,签署的期权协议不代表都能拿到。常见的期权协议里是分4年给期权。每年给的比例看公司的规定。早年中美的互联网公司都是每年给25%的,但最近几年公司鸡賊了很多,通常第一年给的比例非常低,把高比例的期权放到最后一年给。而且这个所谓给期权,在离职时也是个麻烦事。期权是需要用钱购买的,是有成本的,所以当离职时,要么自己主动联系公司要求行权,出一笔钱买下给自己的期权,要么直接放弃期权。我多年前在视频网站工作时,离职时就要求我出5万来行权,而当时看到公司的状况我就放弃行权了。同时,在职期权违反公司规定被开除的,有极高的概率会被没收全部期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