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匿名用户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71961783/answer/1413453490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后来,我就从事发动机及整车标定工作, 当然接触最多的就是INCA软件,刚开始主要是跟着前辈调调参数啥的。慢慢地觉得光调参不懂策略不行,然后就开始苦练内功,找了本电控开发的书籍看,才明白原来标定是V流程末端的一个环节,同时也逐渐意识到标定有点像程序员,都是吃青春饭的。接下来,新能源浪潮来了,当时在国家补贴推动下,各大车企都在搞新能源汽车,当然有搞技术的,也有骗补的。而此时,发动机也在朝着电气化发展,正好部门有个混动的项目要上,我就踊跃参加,还记得确定架构方案时,把市面上混动的拓扑结构基本都研究了。现在还能记得丰田功率分流CHS,欧洲P0-P4,本田IMMD, Volt,以及上汽的混动拓扑结构。确定架构后,我争取到了控制策略的开发角色,其实我也只是负责两种模式下的策略,用的策略大多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基于门限值, 不过后来项目被砍了,可能是由于投入成本太高,预计收益一般。被砍了之后,转而开发微混48V控制系统。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接触功能安全,当然主要是和供应商学,因为刚开始我们连需求都提不出来。后来公司内部进行质量自审,我配合质量口的同事,对部门内部流程进行梳理,从此接触了质量,后来考了一个内审员证书,有一段时间也在纠结要不要走质量这条路,考16949证书,后来还是放弃了。